当前位置 :  

首页> 资讯通> 新闻资讯> 详情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什么行?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权威解读

来源 : 《中国发展观察》

发布时间 :2018-08-11

浏览次数 :17940

当前,如何有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是我们必须完成好的时代答卷。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2013年12月成立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以来,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人才链、资金链和价值链,推动管理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引爆了技术创新集群式突破。短短四年时间,新设立创新研究所39家,孵化创新型企业490多家,集聚高端研发人才6000多人,转化技术成果2630多项,带动科技投入100亿元,实现研发产业产值200多亿元,成为前沿引领技术策源地、高端研发机构共同体、高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和高端研发人才聚集高地。其成功做法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生动示范和有益启示。

管理机制历史性变革的鲜明特点

调查发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本身就是科技管理机制变革的时代产物,而其围绕“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开展的许多机制变革,呈现出“强、活、优”三个鲜明特点。

“强”就是组织协调机制强,突出表现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创新格局。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架构,包括理事会、研究院和研究所三个层级,其协调功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很强。

最高层级的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由省政府设立,为省属事业单位,无行政级别,市场化运作,由若干独立法人的专业研究所共同组成,实行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省政府成立研究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省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组织架构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协调,出台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管理暂行办法,确定其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理事会由分管副省长任理事长,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科技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理事长,省有关部门、研究院、省相关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任理事会成员,负责科技创新指导考核,包括推动机制创新、审定年度工作目标和预算、绩效考核等。

研究院主要负责创新要素开发整合、产业技术战略研究、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和专业研究所建设与绩效评估等工作。

中间层级是专业研究所,实行院领导参加的理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重点开展创新资源集聚、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等业务,与科技市场需求紧密联系。

基础层级是创新中心,由研究所与龙头企业、研发团队联合设立,重点开展技术研发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

这三个层级,既各负其责,又融为一体; 既激活企业微观活力,又发挥政府组织合力,能够及时协调解决科技创新遇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有效推动科技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

“活”就是运营激励机制活,突出表现为“团队控股”与财政资金有机结合,形成了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双向拉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

“团队控股”释放研发团队巨大创新活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与地方园区、人才团队共同组建研究所,地方园区为研发团队提供场所、设备和流动资金。各方共同现金出资组建研发团队控股的运营公司,研发收益归运营公司所有,增值收益按股权分配。研究院先后与人才团队、地方园区等组建16家研究所,累计投入研发资金40亿元,地方园区投资超过90%,研究院和研发团队投资10%,有效解决了研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分别与徐工集团、沙钢集团、悦达集团及其地方政府合作,设立了道路工程技术、先进冶金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12月,研究院与苏州市相城区建立战略联盟,建设阳澄国际研发产业园,计划5年投资33亿元,建设新技术研究机构5家,引进高端研发企业20家,培育高技术研发企业100家以上,集聚高层次人才5000人。

政策引导彰显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实行“合同科研”管理方式,让财政科研资金与技术市场价值挂钩,力求“好用、用准、用出成效”。研究院所与龙头企业联合成立创新中心,紧扣企业出资研发的技术需求,精准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进行攻关。对于初创期重大原创性技术创新项目,财政资金以“拨投结合”方式匹配,先期给予支持,当研发成果获得市场化融资时,财政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变为股权投资。这样,既发挥财政资金对原始重大创新项目和团队的支持作用,保障了研发团队早期研发的主导权,又有效利用市场机制确定支持强度和获得研发成果收益。财政资金累计投入1.1亿元,带动社会投入6.3亿元,吸引20项国际领先的创新项目落地江苏。

“优”就是开放合作机制优。突出表现为,开放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形成高端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创新资源网络。

一是集聚英才。在全球遴选国际一流领军人才担任研发项目经理,并赋权组建研发团队。累计聘请58位项目经理,其中国外院士6人、外籍专家18人,来自GE、阿里、三星、赛诺菲等全球知名企业22人。由项目经理吸引的全球顶尖专家近500人。

二是开放创新。瞄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顶级高校院所,建立以研究院为中心、海外代表处为节点的全球创新资源网络,甄选顶尖人才和重大项目,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先后建成硅谷、哥本哈根、多伦多、斯图加特、波士顿、休斯敦、伦敦、洛杉矶等8个海外代表处。与哈佛、伯克利、牛津、卡尔斯鲁工大,德国弗劳恩霍夫、加拿大MaRS创新中心、英国TWI、丹麦TOPSOE等30所国际知名高校、研发机构和研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集聚大量全球创新资源。

三是多元融合。与地方政府和园区合作建设专业研究所,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打造创新中心,与社会资本联合设立专项研发基金,与海内外顶级高校、研发机构及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创新战略合作。比如,联合苏州市政府与清华大学成立先进汽车技术研究所,开展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等重点技术研发,累计投资5亿元,组建20亿元投资基金,建立8个公共研发平台,推动63项先进技术产业化,孵化科技企业80家,仅2017年销售收入就超过30亿元。

产业技术集群式突破的显著成效

一是实施了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前沿项目。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需求,引进了20个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带动一批颠覆性、前瞻性技术成果转化。如针对中国人群冠心病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问题,引进心脏节律管理领域巅峰科技“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将避免80%冠心病患者过早死亡。

二是突破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累计转移转化先进技术2630项,申请专利2200项,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其中,装备制造100多项、新一代信息技术90多项、节能环保20多项、生物医药70多项。面向新兴产业技术转移率超过90%。“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风电、航空航天、气候气象、军事雷达等领域。

三是培育了一批前沿高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专业孵化+投资基金”的科技创新运营方式,不断衍生孵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和有核心技术的专业化产业园。累计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490多家,年均增长106%,实现研发产业产值200多亿元,纳税约6亿元。

四是打造了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成专业化创

主办单位:太仓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运营商:政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8 太仓市双创综合服务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8018531号

关注公众号

负责人微信